有关锅盔_优秀作文素材2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篇关于锅盔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有关锅盔_优秀作文素材(1):
我的家乡在陕西,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小吃,虽然算不上精品,但是也不差,平平淡淡的,今天我就要介绍我家乡的小吃之一锅盔。
锅盔又叫锅魁、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及甘肃省武威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泾阳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西和锅盔。
锅盔还有一个来历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作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唐代官兵在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服役的工匠人数很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于是一名士兵就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把这种饼称之而锅盔。这就是锅盔的三个来历
锅盔的做法也很简单温水250克化开酵母粉3克,加入面粉500克,和成面团,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发酵至两倍大,清水220克加入面粉500克,和成面团,醒发,发酵完成,加入干面粉,揉成硬面团,发酵面团和死面团揉好,取一半发酵面团和一半死面面团,切片,开启电动压面机,将面片放入,边压边添加干面粉,至压成平整硬度大的面片,直至压到边缘平整,硬度较大,关机,将压好的面片叠起,用擀面杖将面片的宽度按压变宽,取一个大小和自家锅子相近的模具,取形,用到切掉边缘,用牙签,扎眼,尽量扎透瓶盖,在上面印花纹,饼放在温暖的地方,醒发半小时以上,炉子上再放架子,使锅子离火苗相对远些。将平底锅放在上面,开小火,将饼放入,表面喷水,撒白芝麻,盖盖子,小火,焖至两面金黄色即可(一面大约焖30分钟,翻面后20分钟左右,也要根据火力大小而定)翻面,焖至金黄色。
锅盔的吃法也千奇百怪,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加许多的菜或者肉。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东西。如果想吃别的口味可以在制作过程中加上调料但是不要放太多。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已经垂涎三尺了呢?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陕西。我们陕西人随时欢迎你。
有关锅盔_优秀作文素材(2):
锅盔,煎饼,石子馍是平平常常的食物,但在作者眼里,却包含着母亲无私的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和母亲离别的故事。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被父母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亲戚,那个时候呀,母亲还是个漂亮的女人。当他长大有了工作,再回去看母亲的时候,母亲已经变成了六十几岁的老妇。在短短的几日团聚里,灶房里的灯每天半夜才熄灭,在离别的早晨,作者的母亲给他做了美味丰富的菜肴。离别,终究要来,当女儿走的时候母亲只能依依不舍地看着女儿的背影。
看到这儿,我不自觉地想起了龙应台的文章《目送》,里边有这样一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父母是我们最大的依赖,至亲之情,并不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