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5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个关于而后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1):
凡事三思而后行,以避免发生后悔的事,是一种正确的处世之道。然而,这种态度有时会显得过于消极。相反地,若不加考虑即鲁莽,然后再加以反省、检讨的功夫,可能其收获会来得更大。
置身在变化剧烈的今日社会中,过去所谓的安全、安心、安享、安逸等固定生活状态,已不可能拥有永远会持续下去的保证。目前影响社会改变的因素太多,过去所谓的学习语录固定早已被推翻,而形成今日瞬息万变的社会型态。
因此,现今可说是难以期待不后悔的时代。于是存有后悔是无法避免的健康语录生活哲学,反而更能脚踏实地、符合现实人生的生活。同时,也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撷取各种新的体验,而藉此对人生更有所领悟,也是能体会身为一个人的成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后悔并不是刻意去制造后悔的事,也不是鼓励后悔的发生,而是勇敢地面对已经存在的事实。
基本上,人际关系不宜被视作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但也不必为此而沮丧。原则上,不防为自己安排较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且对象并不固定于某一群人,藉此培养、训练自己的处世能力。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际往来上的第一次接触,仍然要保持年轻人的尝试精神,亦即付出关心并接受挑战,那么,即使会遭遇后悔的事,这种经验即成为往后面对同样问题时的参考。
至于那些对人际关系心存畏怯的人,也许是由于害怕后悔,于是在面对这方面的问题时,往往表现退避三舍的态度,而避免接受面对的挑战。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地说:最好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而让自己永远置身旁观者的立场。
固然这种类型的人不会发生任何后悔的事,然而同样的,也不会获得任何有建设性的事。换言之,他们无法脱离现有的生活窠臼,连移动一步也不想办到。他们日复一日地专心于维持现状,墨守成规地过日子,未来总有一天将自己陷于停滞不前、无所进展的角落。
在面对挫败时反省工夫也是绝对必要的,不是让血汗白费,反省与检讨能有效帮助你面对下一次的挑战。总而言之,光说不练的人永远无法有所收获,不能身体力行也无法真正能有所得。在付诸实行的阶段中,你将体会出失败或后悔的苦果,对于你的人生磨练着实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2):
一女子在动物园游玩时明知下车有危险,仍不顾园方警告,怀抱侥幸心理行动,导致动物袭人这一悲剧发生。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子曰:三思而后行。做任何事情都要多思量,谨慎行动。该女子把园方的警告当成耳边风,这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而是一种愚蠢的冲动!酿成的悲剧警示我们做事应当三思而后行,切勿作了一时,悔了一世。
三思而后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仔细周全的考虑问题。它代表的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细微谨慎,是一种站立在仔细辨别、周密思考后的理性的成熟。这种成熟使人在思考中获益匪浅,在深思熟虑中避免了因盲目产生的损失。
一个人若无三思而后行的意识,必定会口无遮拦,出口就是祸。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平易近人的毕姥爷在明知有外国人在场的饭局上大放厥词,公开反共,不仅对养育他的祖国毫无报恩之心,反而倒打一耙,公然说出有损祖国尊严的恶语,举国哗然。他的反共言语所造成的恶劣影响非常严重。再后悔时,为时已晚。他也由一位备受全国观众认可的主持人落得个人人以之为耻的下场。这是他为草率从事付出的巨大代价。
不三思而后行,称口舌之快,轻则丢掉饭碗,重则是一个个生命的逝去。2017年汕头朝南区一校车核定载客人数6人,实际载客27日,超载率达350%。同时,该车最后查出并不具备校车资格,司机也并无校车驾驶资格。倘若这辆车不被查处,简直就是一个行走着的炸弹呀!超载事件暴露了总有一些亡命之徒罔顾法律,把交通法规抛于脑后,也暴露出当事人的侥幸心理。一些私立幼儿园超载的事件屡见不鲜,一边是肇事者的无知,另一方面是哭得昏天黑地的父母。一些园方在明知超载的情况下仍继续接送小朋友,却没有思考: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园方该如何自处?超载载人危险性本就不言而喻,倘若伤害了那些被家长捧在手心里的掌中宝,园方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又该如何对家长交代?难道真的要用鲜血与生命为基,才能揭开被利息蒙蔽的双眼?归根究底,是没有三思而后行啊!
其实,一个个带血的事件都暗中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国人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没有思考法律的威严,没有思考相关方的切身利益,没有对事件的整体权衡,总是心存侥幸心理;正是因为这种不畏,才敢在利益的驱动下侵犯法律;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畏,导致了一条条生命消逝,一个个狂徒张扬。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们应该三思法律的威严。
为人处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应该在行动之前便考虑后果吗?拒绝侥幸心理,就应从三思而后行做起!用理性引导行动,不要再让悲剧降临。
倘若该女子能听从园方人员的警告,认真思考行为后果,悲剧还会发生吗?三思而后行,可以为师矣。
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3):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讲的是三国这个战乱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造就了许多英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智勇双全的赵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啊!
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周瑜因为忌妒诸葛亮的才能,想找机会杀掉他,就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借来二十只船,船两边扎上稻草人,趁着半夜的大雾,将船开往曹营水寨,一字儿排开,并命士兵擂鼓呐喊。江中大雾弥漫,曹军怕有埋伏,只能往江中射箭。成千上万支箭射过来,都密密麻麻地插在稻草人上。不知不觉中,十万支箭就这样“造”好了,大家都很佩服诸葛亮。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他准确地算出三天后必有大雾,并且利用曹操的多疑,顺利完成了造箭的任务。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也是诸葛亮。首先,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兵法,是智慧的化身。我想,他的智慧与小时候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我要向他学习,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诸葛亮为了帮助刘备统一三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遵守自己的诺言,付出了很多努力,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像他一样,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再次,诸葛亮遇到困难时,总能想出好办法,解决各种难题,所以在《三国演义》里才会有那么多著名的故事,如空城计、三气周瑜、木头人吓退司马懿……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慌乱,要多动脑筋,积极面对。最后,我发现诸葛亮心胸宽广,很谦虚,待人有礼貌,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英雄,有精彩的故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诸葛亮,他是我的偶像,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将激励我不断进步。
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4):
生命是宝贵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相比于天下,它反而更加珍贵。故庄子在他的言论中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尊生”。
从一般意义上说,“尊生”体现在两个具体方面:一是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二是要珍重他人的生命。
所谓珍重自己的生命,就是在面临名利的时候,主张以生命为本,反对让世俗名利牵制和祸害生命。庄子在《尊生》中就写道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让天下于有幽忧之病的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不受;舜让天下给有子州支伯,子州支伯不受;让过着简单快乐生活的善卷,善卷不受。在常人眼中,“天下”是最尊贵的东西,而在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眼里,它不过是“浮云”。他们都不愿为了拥有世人看得极重的“天下”而祸害自己的生命,或使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在庄子及其后学者眼中,生命的价值才是无与伦比的;确如此,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么要“天下”何用?
曲辕栎树是明智的,它为了保全自身生命,不懈地去追求无所可用的境界,这正符合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可匠伯却否认它。庄子在言论中用夸张手法将栎社树描写得如此茂盛、生机:“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却看不看一眼,继续前行。他认为“此木为散木”“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木以不材而长存”。可是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怎可说是“无所可用”呢?虽然它不能用来作舟、作棺椁、作器皿、作门户、作柱子等一系列工具,但是它还有别的用处。如果它一味地沦为工具,那么它作为了生命在世间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尊生”就是要尊重自己的生命。
所谓珍重他人的生命,就是说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深切关怀他人的生命。庄子举太王古亶父的例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太王古亶公在狄人的侵扰下,不忍心为了地盘而使百姓丧命,毅然从邠出走到岐山之下,不就突出了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吗?太王古亶公尊重生命,便毅然舍弃自己的利益来换取百姓的生命,这正应了庄子的“尊生”思想。于是《庄子·让王》评价说:“夫太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鸡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儒家的孔子和孟子拿仁义与生命对比,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彰显仁义的价值,进而反对世人为得生,避患而无所不为;而在庄子及其后学拿天下与生命相比,反对世人以养伤身,以利累形,进而彰显生命的价值。相比之下,我认为庄子的思想更被人接受。
生命如此宝贵,面对天下,面对他人的生命,先生命而后天下,舍自身而取他生,是我们应该做的。如果能做到这两点,我想我们离“至人”的境界又近了一步。
而后_优秀作文素材(5):
“我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脱口说出这句话时,留学语言预科班里一阵哄笑,我尚未弄明白这哄笑具有怎样的寓意,某同学忍不住问我:“你不是开玩笑吧?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人愿意死守国门啊?”
事实上,我从未觉得“出国留学”与“报效祖国”之间有丝毫冲突,但总有少数同龄人,以一种似乎是超越了时代的眼光,尖锐而“一针见血”地认识到国内的弊病,甚至认为宁可未来在某资本主义国度刷碗也绝胜回国。他们会在政治试卷上“行云流水般”写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会在历史课上准确无误地默写“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他们的成绩单分外漂亮,他们自以为是新一代的屈原,新时代的鲁迅,肆无忌惮地批评着他们前一秒还在背诵着的意义重大的政体国体,抱怨着这个“用教育将自己洗脑的社会”,嘲笑着“被教育洗脑的”“无知庸众”。
或许在这般功利主义横行的所谓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九年义务教育、“985”“211”,我们缺少了一份觉悟,一种信仰,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呼唤。
中华何曾崛起?未曾。若未等到每一个流淌着炎黄之血的国民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荣耀与使命,未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每一个字由符号变为现实,未等到每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未等到每一个麻木不仁的神经都绷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弧度,中华,便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崛起!
何谓志向?那些在厚重的、沉甸甸的岁月中闪闪发光的名字,无论是留洋之后学成而归的精英,还是终身躬耕于国土的大家们,他们深深扎根于这片红色大地的志向,全部都是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整的阐释。何谓梦想?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钱学森辞美归国的毅力,抑或,仅仅只是华侨心中根植的、对祖国眷恋的情怀。
周恩来总理喊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曾激励一代代中华学子敦品励学,但私以为于今,这句意蕴丰富的哲言,更鲜明地强调的是“为中华”三个字。再精妙的科学,再深奥的文字,只要脱离了祖国,失去了爱国的内涵,终究都只是一纸空文,一张无法成真的蓝图。而心怀国家的人,胸中自会有天下昌盛的境地,不会固守平庸的现状,而会为国之崛起不断努力。因为,心中存有对国的爱,便不会成为看客和帮闲,而会以无限的激情投入到国家发展的无限可能中去。
反观当代社会的某些公知大v,打着“爱国”的幌子,躲在屏幕之后与政府叫板,与国家论战,似乎“世人皆醉我独醒”。可悲!可叹!他们对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熟视无睹,却揪住祖国一些尚未能革除的弊端不放,大肆鼓吹一些根本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所谓西方先进理念。我们并不否认,目前我们的祖国尚有不少方面不尽如人意,正因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的祖国更趋完美。
倘若有一天所有抱怨着“中华尚未崛起”的青年人,都愿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岂会再有机会抱怨“中华尚未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应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有的觉悟,是所有炎黄子孙努力践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