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雨中的作文5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篇关于雨中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雨中的作文(1):
与山水相聚,心情总是明朗的,山山水水在我心中是永恒的。你看峄山上三块上百吨的怪石,叠罗汉般直竖在一块很小的岩石上,山风吹来晃悠晃悠,眨眼欲倒下,但它却在这里已晃悠了三千万年。
早晨出发,至皱城下高速,顺着路牌,行驶十多分钟,就到达峄山。第一眼感觉峄山的石头别具特色,也是最耐看的,“泰山雄,黄山秀,赶不上峄山的大石头。”可见峄山最美的便是石头。
峄山始名绎山,因其“怪石万迭,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峄山本身是座由怪石堆垒而成的奇山,多处玲珑孔窍,又逢秋雨霏霏如烟,飘逸疏放,这时丝丝云雾穿岫而出,山根有雾,先是一抹,接着繁衍成一个带状,绿树青峰朦朦胧胧,幻如仙境。
最爱雨中畅游,山沐雨渐妩媚,石阶更显轻盈,深幽的绿水好温柔,峄山脚下有个“梁祝读书洞”,洞数十米长,石桌石凳天然形成,可坐可卧,且有清泉两处,东泉曰“鸣心池”,西泉曰“梁祝池”,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于微山湖畔石马坡,结伴至峄山求学,那潜流暗涌的爱慕就萌生于峄山,想他们并肩携读,眼波流转,微笑蔓延,分花拂柳踏步而来,那峄山的石头是那沉沉爱的誓言。此去经年,叶飞旋秋波荡漾,满溢着诀别和忧伤,如今人已去,洞已空,惟余两汪清泉,相对如一双泪眼,山风萧萧拂过,似他们清冷的叹息。
最耐看的是“五巧石”。一块石头同时酷像五种动物,怎能不令人惊奇,一块看似普通斑斑驳驳的石头,浸润着岁月的痕迹,走近它,自南向北远眺,它似一只憨态可掬的乌龟翘首张望;退离一点则像一只甲鱼缓缓爬行,转过自西朝东观望,它似一尾金鱼,翩然游于沥沥清水中,游移自北向南看,它似茫茫大漠中行走的骆驼,漫漫古道演绎着坚忍,登至高处透过树隙间俯视,它似玉兔双耳敛伏,静卧在草丛,聆听大自然的天簌……
峄山之石多是圆的,山如累卵,堆磊甚是奇巧,疑是人工堆砌,然又自然毫无做作之感,穴洞多玲珑,奇特怪异的大石头,形成了数不清的洞穴,或幽深,或阔大,或狭促,或曲折。听导游说它们有的自山下通至山上,有的自地表直入山体,传说还有一条山洞直接通到东海,只是谁也没有走完它的全程。
峄山的石头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风轻雨微,听着峄山的各种典故,颇觉有趣。两小时之后,终于登上了“孔子登东山小鲁处”。想二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们在这里俯瞰着苍茫的原野,发出的感喟,想人站的高度不同,眼界绝对不一样了。
峄山海拔并不高,它以奇峰怪石,魅力独具,想做人亦要有特色,犹如峄山之石,游人流连辗转,无不投以赞叹的目光。
【精选】雨中的作文(2):
清明雨中思
风清景明雨蒙蒙
霜鬓蹒跚扫墓人
祖辈坟前思人生
我往哪里奔
去上学、去上班
北上广深、纽约伦敦
古今将相荒冢在
几家子孙来上坟
清明思清
清洁、清廉、清净…
一个清白真真
清明思明
明事、明礼、明法…
一个明白言尽
功名利禄
做一个清白之人
滚滚红尘
做一个明白之人
潇潇风雨迢迢路
来去匆匆祭扫墓
高堂坟前思养育
这里是来处
归宗溯源
泛黄族谱上陌生的字符
慎重追远
神农轩辕、人文始祖
坟墓前面
不论衔位与妇孺
坟墓前面
不分贵贱与贫富
坟墓之外
一切皆为身外之物
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
人生只剩归途
枯草萌生、年复一年
锄草培土、旧坟新颜
摆放祭品、焚烧纸钱
跪拜行礼、爆竹满山
清明雨中思
角色不停换
为人子
顺心养身、孝道永远
为人夫
珍惜缘分、携手百年
为人父
慈爱子女、身教言传
中华郎
民族复兴、勇挑重担
清明是教育、是责任
是生命、使命的薪火相传
清明雨、哀思泪
中华民族一统告慰祖先
幸福哪里来
爷爷小时候穿大腰裤,
一针一线缝出来。
爸爸小时候穿流行装,
缝纫机上做出来。
我现在穿名牌,
大商场里选出来。
我对爷爷说,
您儿时天天吃红薯真不赖。
爸爸经常说,
要吃还是家常菜。
爷爷对我说,
自助餐偶尔吃一顿划得来。
爷爷住红瓦房,
风从芭蕉扇上摇出来。
爸爸住筒子楼,
风从电风扇中吹出来。
我现在住电梯楼,
风从空调里自动来。
“叮铃铃、叮铃铃…”
爷爷开始上班的时代。
“突、突、突突突…”
爸爸参加工作的年代。
“嘀、嘀、嘀嘀…”
我上小学的当代。
爷爷老家的邙山上,
绿装素裹、四季花开。
爸爸单位旁的索河中,
鱼儿摇头摆尾、游去游来。
我的学校在蓝天下,
同学们梦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幸福从哪里来?
从祖辈的勤劳中来。
幸福从哪里来?
从父辈的奋斗中来。
幸福从哪里来?
从改革开放中创造出来!
【精选】雨中的作文(3):
我在雨中行走,因为我喜欢她。春雨啊!总是淅淅沥沥,细如牛毛,丝丝抚摸在身上,宛如蜻蜓点水、少女幽香,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明月的夜里,清风拂过荷叶,细腻、轻柔,恰是春雨的点点滴滴。春是情犊初开的少女,羞涩而饱含深情、无言而诗意万千,春雨就是她深情融于诗意的最好表达。的确,春雨是一首诗,玲珑剔透,飘渺婀娜,化情愫为玑珠,句句撒落心间。我喜欢在雨中行走,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使我置身其中,以获得心中片刻的安宁。她的怀抱伟岸无私,有如慈母的怀抱,又如恋人的热唇,炽热而真纯。我不会像其他行人一样,匆匆躲过春雨的抚摸,如果那样,那对我来说是一种错过,一种罪恶,就像儿女忤逆了母爱、男子亵渎了恋人的真爱一样。点点滴滴,滑落在手心,如细语;丝丝缕缕,抚摸过脸颊,如清风。在诗意中行走,心中总少不了萌动,感觉有千言万语在心中波涛涌起,而又哽咽在喉咙。或许是我言辞贫乏,更或者是我情思有限,情愫充溢于心,而又木讷于口,愧疚和自责油然而生。我始终认为,亵渎情和爱是世界上最大的罪过,不亚于手刃苍生,那是一种针对人心的有意识有预谋的残杀。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这对我来说就是亵渎,就是忤逆,自己也觉得自己无法开脱。春雨是饱含深情而含羞于口,细雨言说的她,人言“大爱无言”,或许她就是最好的阐释。一切的语言,不管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在大爱面前就是苍白无力的。难道这不是春雨的品质吗?难道这不是春雨的智慧吗?我为何要为了心中的激情而用语言玷污她呢?一个伟大的诗人是真正无言的。想到这儿,我又释然了。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携筇出矶上,何以地行仙(明唐寅诗)。我在雨中行走,领略着古人的智慧。【精选】雨中的作文(4):
有很多次站在绿色之上,以及对某种事物的信仰,让我忘记种种烦恼。亲爱的,火焰在心里。我开始在月下悄悄开花,认真而温柔地对待你。多少次,我躲避你,擦拭心上的灰尘。最终,有一种命运在那里,等待雨水来临。你说:我是你爱着的人。此时,我对着月光饮酒,想给予你要的灵魂。我已经忘记来路,也失去前朝记忆。眼下,春色弥漫,越来越多的粉色与幸福在眼前重复着。忽然,有一天我在你梦境里出现,你说任何美好都无法企及,你喜欢一双忧郁的眼睛和紧闭的气息。正如所有人不会忘记多年的暗疾,觉得唯独这样才觉得安全,唯有这样才能长相依。不管爱与不爱,我都会在你身边,日日夜夜用诗句陪伴你。如今,我是个笨拙者,只不过是天空下一朵低低的花儿,不善言辞也不会讨你欢喜。琴音在夜色里四处流淌,我的安静是刻意的,在梦幻中我看到了阳光是那么清晰,就这样一直站在低处仰望你。【精选】雨中的作文(5):
5月26日,下雨,但并没有影响我去渼陂古村的心情。我想,在这样的一个雨天去寻访古人的踪迹,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坐上汽车,雨也渐渐变小了。古村的天气比想像中的要好,只下了微微的细雨,而古村被烟气笼罩着,我的心境也随之而飘渺了起来。
映入眼帘的是“翰林第”,走进看时,后面又有一块匾,上书“梁氏宗祠”四个大字,我才得知,这“翰林第”便是现在的梁氏宗祠了,这或许就是梁氏最值得骄傲之所在。我不敢妄加猜测。走进“翰林第”,在古朴的建筑中,我已经无法猜测“永慕堂”这个堂名的来历,但从堂中的大鼓以及另一侧的铜钟,可以猜测出它的份量。
能言善道的导游娓娓道来关于梁氏的历史,我是无心去听的,两侧的石刻雕塑以及对联,会告诉我这里的荣辱,而“翰林第”两旁出口“入则孝””、“出则弟”的训示,也将讲述梁氏家族祖先的故事。步入后堂,则是数条训示,我无心去读,这应当是梁氏的精神财产了。“永慕堂”规模宏大的建筑和自成格调的雕花,也展示了梁氏的荣耀。
从“翰林第”出来,则走上了青石板与排列不一的鹅卵石砌成的小巷,青石板旁的缝隙中长了不少的青苔,看来,这里行走的人并不多。小巷两边是民居,都是土木结构的,比起“永慕堂”来,简陋得多,在风雨漂泊中有些墙上显露了最原始的色彩。古朴的大门以及斑驳的油漆,已经无法辨认它存在的年代,门框边上的对联,则与“永慕堂”上的对联同出一辙的。
小巷很曲,岔道很多,我无法一一走完,也担心迷路。偶尔看到当地的村民,很想去打个招呼,却怕打扰了他们的怡然自得。
沿着小巷,走到了“求志堂”,可能由于这时的游客不多,“求志堂”的大门锁上了,对于我来说,不能进去瞻仰一番,无疑是一件憾事。“求志堂”对面,是一排壁画,经历了久远的年代,已经难以辨认了。“求志堂”出去又一块石刻大匾,上书“古槐第”,而不远处是“多留余地”匾,这块清晰的“多留余地”匾无疑又是梁氏祖先的训示了。可想而知,近一千年前,这里古朴的人们就是以“多留余地”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实践的。
沿着富水河的是古街道,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显然比小巷大多了,两旁的旧建筑至今还有人居住。在一家门口,我看到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在劳作,她面前的是一家陈旧的机子,发出嗡嗡的响声,机子上面挂着很多不同色彩的粗线,大约这个老人是在织布。
古街的建筑已经很斑驳了,从两旁墙上可以辨认出“林记油行”“羅源茂號”“茶”等的字迹来,更多的是斑驳了,看不清它的原貌。这些斑驳的字迹告诉人们这里原先都是作坊,这里无疑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可惜现在是无法窥视到它的原貌,当然也许有很多当地人熟知的故事流传下来。
古街很静,静得出奇,青石板上也没有马蹄的痕迹。
“文昌阁”就在古街道的一头,现在是渼陂中学的校址,去的时候是周末,我只能在外面窥看。透过门缝,看到的“文昌阁”已经十分衰败了。倘若是在其他时候,这里定会传来啷啷的读书声。
古街道的尽头是义仓,现在也已经用作教学了,大概这里就是小学了。设备比较简陋,而我所看到了几条凳子罢。
离开古村时,时候尚早,为没有看到古村的黄昏而惋惜。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黄昏的古村,是否还会点燃煤油灯呢?
【编辑:黄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