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是一个值得缅怀的日子,这是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刚好42个年头的时间。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因为中国百姓爱戴的那个人,在那一天永久地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周总理出生于晚清末期,那个时候的晚清朝廷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百姓疾苦异常,而外部也有列强环伺,其中最可恨的,就是那个给中华大地带来无尽痛楚的国家日本。他出生于国家危难之际,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传世名言,此后用实际行动施展了自己的抱负。而后在日寇来犯之时,他竭尽所能地保护穷苦百姓,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依然让世界各国逐渐尊重我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描绘出其为国为民的那颗心。
“多多读书,多多研究”,这是周总理于1945年1月8日写给后来出任八路军高级参谋的王梓木信中的勉励之语。周总理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好学的良好习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学习。
“广览博采,比较吸收”这是周总理的读书方法之一。他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他将中西方的思想观念进行对照比较,得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周总理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
周总理还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孟子的“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佐)证也。”“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他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这种读书方法有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批判反思,审慎接受”——周总理在读书过程中,强调要批判的学习和思考,要“审慎求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论,不要全盘否定,对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学习和借鉴,对错误的东西加以否定、舍弃。
“不读书不行,不然我们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就要受到阻碍。提高认识水平不是毛主席一个人或党中央几个领导人的事情,必须大家的水平提高才能前进。”“从无字句处读书”等等,周总理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格言。作为初中生,正是青春美好年华的我们,更应该“读好书,好读书”,抱着一颗炽热的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