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如玉盘的明月纯净美好、静嫕澄明,古代文人最爱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而我则喜欢清淡月色带给我的禅意般的宁静。
每个人或许都喜用月亮来契合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求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例如《诗经·陈风·月出》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用月亮的美好寄托对美人的相思苦恋之情,王昌龄《出塞两首》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作者借助月亮,让月亮做一个古今惨烈战争的见证人,以表达对人类终要面对物是人非这种悲惨命运的感慨。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将这依依不舍的友情寄托于一轮明月之中,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在这些诗歌中,月色给他们营造了一个惆怅、悲欢离合的氛围。而在我的心中月亮给了我宁静、思考、回归。
我衷爱唐代禅师寒山子的诗“吾心似明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在纯净的清辉月色中,禅师寒山子自在无碍地寻求内心的明月般高洁,来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辛弃疾《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道“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更是不愿与君说,词人独守着这一份清静,在其中去寻求自我,旷然洒脱。又如王维的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些诗句中月给予了禅一种意象,禅赋予了月一种意韵。在宁静的月色下,诗人静观万象,让澄净的灵魂与禅宗宠辱不惊的‘静’产生一种共震,最终清享超脱悲喜的安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