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前,她头一回吃了闭门羹。
一行小字安静地躺在“Xu小姐”的朋友圈页面上,不起眼的灰色,衬着白色的底: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她心里清楚,无数个“三天”过去,等于无声宣布“该朋友已关闭朋友圈”。
“Xu小姐”关闭朋友圈,这与她并没有什么关系,毕竟她连这位朋友究竟姓“徐”还是姓“许”都不知道;然而,关于“Xu小姐”的情报,她一丝一毫都了如指掌,某种程度上说,她们也曾一起在朋友圈分享着喜怒哀乐,因而她心里仍有一丝被好友背叛的惊怒与失落。
就是这样,她了解每一个微信朋友的生活细节,而那所谓“朋友”姓甚名谁,并不在她关心的范畴内。熟悉,实则陌生,如同“朋友圈”三字,在真切与模糊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Xu小姐”并非个案,她已经敏感地察觉到朋友圈里的动态以几乎不可见的速度稀落下去。这反使她越发怀念起从前来。从前可不是这样的:她是中心,被熟悉的陌生人环扣包围,她也因此被赋予某种特权,在屏幕背后偷偷对陌生人加深了解,以此获得安全感;同时,无时无刻不被人关注也使她飘飘然。
是什么使他们放弃在人群中闪耀光芒的权利?她苦苦思索,却未能找到答案。她当然不愿开口去问——自己与那些陌生人远算不上是“朋友”。于是只好胡乱得出结论,认定这是一种潮流,能够毫不费力彰显特别的捷径。她感到不屑。
然而她嗅出莫名的潜在危机,也承认自己蠢蠢欲动——也许自己也应该关闭朋友圈,就当是一个“孤岛”实验,但当然,这绝不是盲目跟风,这只是朋友圈交际花时不时接接地气的某种可爱表现罢了。
她恰好三天没有发过朋友圈。她想,是时候了。
先精心挑选一个赏心悦目的头像,再放一幅含义百转千回的封面图片,然后在“设置”中寻找,最后在“隐私”中某一小项旁打了勾。
颇为自得,同一天里她以点开自己的朋友圈不下十次,不住欣赏自己留白的艺术。那一行“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就好像自己在那坐满熟悉的陌生人的戏台前转身离去的潇洒背影。她不禁想象,好事窥私者将在此遭到当头一棒,仰慕追求者更因神秘感而为之沉醉倾倒。
心里却痒痒的。关照他人的频率也越发高了:常常直接点开头像,看完就走,不留一丝痕迹,而那些漂亮图片在她心里搅起的波澜却能荡摇得很远。她像个疲于奔命的猎人,挨家挨户地觅猎,往往颗粒无收。
她终于疲于观察,也遗憾自己的朋友圈已经积起厚厚灰尘。在“关闭朋友圈”的沉静幕布后,她渐渐认清:“熟悉”仅仅是她的一厢情愿;在她自以为圆心的世界里,自己不过是一个空洞地绕着虚浮旋转的秒针,是别人朋友圈中的又一个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