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的2月27日,我正式度过了我的27岁生日,也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的种种考试,成为了学院最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这个学院的每一次的下课休息都会有无穷的精彩,在学习语数英的同时,还渗透着古老的文化。
“丁零零——”上课了,我拿着红色的剪纸,上面放着一把“张小泉”剪刀匆匆走进了教室,这节课是公开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军人物相继走进教室,这些人中,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有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国友人,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对中文却了如指掌,因为中文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怎么剪“春”?紧接着,我的身后,黑板上已写满了对剪纸艺术的介绍: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荣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原来,教室最后的声音过滤器迅速地把我说的话加上具体解释一起投影在了黑板上。同学们一个个目不转睛地扫视,待同学们看完,我拿起剪刀,在纸上划出了剪纸步骤,红纸上被我划出的线成了黑色,同学们一边看步骤一边认真地剪纸。我看着台下的学生欣慰地笑了。
下课了,各楼层的同学们从教室跑出,来到后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欣赏起了各式各样的作品。
就在这个时候,几个老师和我的耳麦“叮”一下响了,传来了涂校长的声音:“带上你们班的一号和三号,来四楼报告厅。”
我急忙一边按着耳麦说“收到”,一边带着她们匆匆赶向报告厅。上了电梯,电梯里只有我们仨,我报出了要去的楼层,电梯中的语言传输器便推动电梯带着我们扶摇直上。
到了报告厅坐下来,桌子的抽屉便自动拉开,显现出“扎灯笼”三个字,同时,另一个抽屉也拉开,里面放着三个淡紫色的灯笼,我便和学生们动手做走灯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渐渐淡忘了这些瑰宝,作为一名非物资文化遗产教师,我一定要尽自己的全力来保护它们。